Abstract
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和理解决策上的错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错误的能力。了解这些的前提下有机会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效干预错误。
Content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系统1和系统2,这是作者提出的两个概念,系统1定义为根据直觉做出的选择,系统2定义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思考和注意力才能完成的选择和判断。所以在思考一些直觉型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注意力更少,而解决系统2的问题时,需要的注意力能多,以至于我们可能无法同时完成一些事情,例如一边开车一边思考\(45 \times 27\)。
作者同时也发现,很多人倾向于用直觉给出回答,这会造成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即系统1已经给出了回答,系统2再去跟进论证,即使是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有超过50%的人会这么做。因此,后面系统2再做出的理性判断其实有可能会让人对错误结论不断加深。作者称这种行为为惰性思考,并希望我们能把理性和智力区分开。肤浅和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
于是作者开始试图寻找什么系统1对我们理性的思考影响有多大,作者从“联想”作为切入点展开实验,他发现联想是日常中经常存在却被人忽视的现象。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是心理学家约翰·巴奇让纽约大学的学生用五个词造句,其中造出的句子和老年人相关的时候,在造句结束后穿过大厅的步速更慢,耗时更长。这里论证了其实系统1对系统2有着非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可能导致了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很多判断和对世界的认知都几乎是在系统1的指引下毫无意识的完成了。所以可以看出,这种直觉式的判断和对世界的认知,影响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思考。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被潜意识影响。例如,字体印刷得更加清晰往往会让我们觉得更可信。这些直觉并不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判断。心情很好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心情好的时候我们的判断经常会出错。
另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系统对一件已经发生过的意外事件再次发生时的感知程度会变弱,尽管这个意外事件客观上发生的概率很低。这在某种程度上麻木了我们对意外事件的感知,作者表示这是我们建立了一种下意识的因果关系带来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过度信赖系统1,会让我们快速的下结论,这种情况就需要系统2的参与。比方说我们听了一个人非常全面的汇报,从而相信了这个人可能管理上也很厉害,但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道此人的管理水平。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轻易下一些结论。我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我就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对一些东西根本没有经过系统2细致得调研,就直接下了判断结论,而我的直觉又一直告诉我这是对的。